莱布尼茨:《神义论》,朱雁冰译,三联书店2007年版,第119-120页。
他退休前还开了一门课专讲四个犹太的哲学家(Maimonides、Rosenskeig、Martin Buber、Levinas)。如果人们没有接触文本,就是文盲,即使能够发展智慧,也是例外的情况。
不要比较多少斤,即使是一两,只要是纯的,譬如是24K,那么就很好。如果知道人之为人的理,也就可以知道物之为物的理。比如罗尔斯,他在哈佛任教十年,没有出版一本书,但他的任何一篇演讲,就可以成为值得发表的论文,所以,大家都知道他的能力,知道他的前景,知道他在花很多的时间来发展他的大系统,同事们也都保护他。他这句话有很深的含义。所以,我是彻底反对排斥性,也对包容性有些忧虑,我认为应该是多元的。
那个会议的主题是从哲学的角度看印度和中国的知识、智慧和精神性,他就谈到儒学。但在古代典籍查这个体知,好像只有一次。从其俗以百姓自己的生活习惯为立法的法治。
这是典型的出身论论述。孟子等孔子的学生、后学们,遭到古之道术学派批评之后。上待儒以礼,儒待君以忠。然后孔子可能因为担心大量的典籍被发现。
其原意是保障人们互不干涉。但孔子就是要剥夺他们的产业,要集权于君王。
既所谓谏之,又敬而不违。直到墨子放弃隐身,公开站出来反击儒学。那么 儒当然不是什么被《周礼》记载的底层小诸侯了。儒家遇到与之完全相反的西学,已经无法抄袭了。
可见儒家的修身,对于被强权压制的百姓可能会有效,但对官长们是全然无效的。只是儒秦们不知道兼爱,不知道将裙带私利置于兼爱之下。他们知道放弃孔孟的神圣性,儒学就不得不面对质疑,被打破封闭。儒家将不平等的社会用伦理学包装论证。
极端一点是庄子的不如相忘于江湖。高调的目的还是制造自己的神圣性。
孔孟的出现,不是偶然,而是华夏先人们的共业。现在却变成了儒家天天挂在嘴上的骄傲。
倡导一种相濡以沫的社会。后世儒家独尊,包含了所有人,其中自然有有产者。根子就在孔子那里,在儒家的亲疏有别那里。原因之二是离开人与人之间的互相报偿,那么必然是搭便车者得利。家天下理想不是为了奴役,恰恰是为了让百姓能够享有统治者的亲情。百姓必须能够「上下通察」,能获知「上有隐私遗利」,能「下得而利之」。
去加倍地论证和实践这些最荒谬的东西。术是道的运行,其中当然也包含道。
所谓夷人原本是华夏主流。所谓耕战,其思想根源就在官权对社会的全面管制。
即使独尊儒术2200年,儒学也就通过抄黄老(汉儒),抄道教(朱熹理学),抄佛教(王阳明心学)获得重新论证。这些都是儒家经典中的记载。
当今儒生声称亡国不能亡史。百姓必须顺从官长,虽然可以谏之但又必须敬而不违。我们不妨归纳一下孔子的那些敌人们,他们全部是当时的低级贵族。道教经过皇上钦派的大儒陶弘景改造。
人与人相争,弱者需要寻求保护。所以儒家一直认定了王公大人就像父母一样。
所以墨家不能直接否定白马非马,也不能直接肯定白马非马。些微的发展苗头,都因为损及儒家、孔子的神圣性而被扼杀了。
认清他们的错误,华夏民族就是天下间拥有最强大精神力量的民族。小康是大同的必经阶段。
老子在先秦甚至连姓名都没有。以家庭伦理推导家国架构和秩序,是儒家特色,其他学派都无法与儒家相比。当今儒生要搞通儒院,效法伊斯兰激进派搞儒家宗法。?人们有自己的义,有自己的自然,所谓「十人十义」。
这些罪犯中,有些是有文化的。认为「爱无差等,利人以义,施由周始」,「皆天之臣也」。
他们的学生李悝、吴起等,在魏国发明了华夏历史上第一个王权制。我们完全同意将儒家称为民本学派,孔孟的本意是为劳苦大众谋福利的学派。
儒家修身修不出泛爱或者兼爱。儒学不但立意错误,而且理路幼稚,墨者学之毫无意义。
© 1996 - 2019 室如悬磬网 版权所有联系我们
地址:陶营村